勞工貸款是福利還是紓困?專家教你三招聰明理債 – 理財周刊

圖片來源:理財周刊
圖片來源:理財周刊
圖片來源:理財周刊

 

政府因應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提出的紓困4.0方案,讓很多民眾超期待但也罵聲不斷,能上網的就整天掛在網路上碰運氣,沒辦法透過網路申請的,或不熟悉網路操作的長輩們就連夜跑到銀行門口排隊,申請亂象每天都在新聞頻道上演著,然而過了幾天補助的錢自動落袋了,申請的爆量也告一段落了,但看得到卻吃不到的不滿聲量逐漸增大。

隨著疫情警戒又延至7/12,政府再推出大學生補助方案、打工族補貼、無勞保工作者…等等補助方案,希望能消弭一些不滿的情緒時,網路上突然有些年輕人討論著,他們拿到的這些錢都怎麼用?

有人說,他把錢拿去抽遊戲卡片,有人趁機換新手機,有人終日在家電商逛好逛滿,更有人All in買股票或是跟風買狗幣,當然也有人先付家用去,總之,政府給的錢怎麼花怎麼爽,正當大家激烈討論著每個人的花法時,有人才驚覺他拿到的錢不是補助方案,而是紓困貸款,這下代誌大條了,還沒賺到錢,反而又多欠了一條錢!網路一片譁然,怎麼會有人以為紓困貸款不用還,還花的爽快無比!

是的,不用懷疑!這就是這個世代很多年輕人的真實人生,無論是先享受後付款,或是先刷了再說,甚至口袋空空還是跟著人家學炒股、學挖礦,以前老人家總叫我們要儲蓄存錢,政府總說我們的外匯存底有多高,但現在的政府卻是連年紓困再紓困、補助再補助,沒有教會大家怎麼去計劃渡過生活難關,沒有看到疫情期間政府可以提供的工作機會,沒有見到因應疫情改變的新經濟模式(微商/電商)去輔導商家,沒有規劃未來後疫情時代的技能銜接學習課程,反倒教會大家如何領紓困、如何找補助,如何來借錢,這不是解決社會經濟的藥方,反而無形中給了民眾一包新理財毒藥。

 

一.救命的錢就是要救急、保命

不管是紓困補助,或是紓困貸款,救命的錢到底該如何用在刀口上?其實最好的方法除了生活真應急之外,應該拿來還債!但怎麼還?都欠了一屁股債,不管是銀行或是融資公司,甚至是向友人借的錢,到底應該先還誰的才對?

是誰討的兇、罵的大聲就先還他?還是跟哪一家銀行或融資公司的繳款期限到就先還他?還是乾脆欠比較少的就先還掉?相信欠錢的人應該都是最怕壞人,當然是誰討的兇就先還誰,誰好說話就慢點還,甚至兩手一攤,反正就疫情嘛,拖個幾期不還應該沒有太大關係,但這樣的理債觀念反而讓自己的信用更扣分了。

 

二.延後繳款也要保信用

聰明的「紓困理債」應該要先搞清楚自己名下的貸款,是否有提供延遲還款的商議機會,建議要一一去詢問,才知道這樣收入渡小月時,哪些債務要先還;,一旦可以延期喘口氣再還,自然信用分數或是還款紀錄就可以保持正常狀態; 至於如果是一般民事借貸合約,特別不是朋友之間的借貸,就必須依合約先還款。

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借貸公司或是借貸平台要錢要比較兇,而是這些機構的營運成本壓力更大,或是有借貸合約必須履行義務的非彈性壓力,如果不優先還款的話,等到對方依合約向法院提起告訴就更麻煩了,不僅信用扣分,還會留下民事訴訟記錄更得不償失,不僅金錢信用沒了,連人的信用也被攤在陽光下。

當然,欠銀行、欠他人的錢延後還也是得還,不還的話,他們還是會提起訴訟去追討債務,只是在疫情期間,債務人可以跟銀行或大機構爭取更多的緩衝時間罷了。

 

三.借新還舊,用好信用來降低月付金或利率

大部份的民眾不太注意貸款利率,認為反正都已經借出來了,只好傻傻得默默承受,其實,越是收入減少,越要清楚理出自己每一次貸款的利率及原始定約金額和現在餘額;由於目前大部份的貸款都是採本息均攤法。

換言之,期初的貸款訂約金額越高,所算出的每期應繳金額也越高!舉例而言,當一筆50萬10% 年利率的貸款分5年60期,每期應繳10,624元繳了二年多,剩下25萬時,這時遇到收入大減,就可以思考重新借新還舊,把期限拉長,這時一樣10% 5年期,每期應繳5,312元。一下子就可以將支出降下一半,喘一口氣!同樣,一些原本利率較高的貸款,也可用新的利率較低的貸款,例如紓困貸款來代償取代,使得支出更下降!

總而言之,欠債還債是理也是法,在疫情影響的當下,要紓困也要懂得理債,讓這筆補助也好、貸款也好,還在最正確的地方,先搞清楚還款優先順序,更聰明運用這筆紓困4.0方案,讓自己信用更穩固財務更自由。

 

下圖來源東森財經新聞 2021/06/23

 

作者:LnB信用市集楊瑞芬

照片來源:Pixabay